高中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答案精编版

来源:享题库

孩子们迫不及待的想在寒假畅快的玩一把,但是别忘了寒假作业哦。享题库给同学们整理发布了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诗中关于古代帝王的称号有

①谥号 ②庙号 ③年号

④尊号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发展成为祭祀的“神器”,并被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左

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这句话反映出 A.鼎在古代多作为礼器使用 B.鼎是宗法制盛行的主要见证

C.鼎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D.鼎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信物

3.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聚族而居的村落形态,为宗族的组织化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由此可知,宗族势力赖以生存的基础是

A.商品经济 B.自然经济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4.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下列能说明该材料的是

①秦朝时相权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②秦朝时期监察机构趋向完善③皇权的独断性、随意性、残酷性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暴政 A.①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5.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来源:学科网]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6.《希腊人的思想》中记载:卖香肠的人:请告诉我,象我一个卖香肠的人怎样才能成为你那样的大人物?将军:这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你?蛮横无理?全家都是无赖? 识字?唯一麻烦的是什么都知道?适合做人民领袖的人都是那些无知而卑鄙的。”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①此对话必定出自公元前5世纪后 ②作者可能在雅典民主竞选中受挫 ③卖香肠的人享有民主权利 ④将军对卖香肠的人充满歧视和鄙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起草人汉密尔顿曾引用孟德斯鸠的话“假如人类没有创造出一种政体,

它既具有共和政体的内在优点,又具有君主政体的对外力量,那么很可能,人类早已被迫永远生活在一人统治的政体之下了。”汉密尔顿意在说明1787年宪法应具有 ①中央集权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 ③民主原则 ④专制主义原则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8.2010年是《共产党宣言》问世162周年,“它为什么诞生162年前昵?”其中最基本的条件是

A.工业革命深入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也日益暴露 B.以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无产阶级己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历史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D.马克思、恩格斯参加革命实践,同工人保持密切联系

9.1962年10月25日赫鲁晓夫主持召开中央主席团会议,尽管他提出化解危机的主张让与会者吃

惊,但会议还是“一致同意做出妥协”。 10月27日,赫鲁晓夫提出自己对局势发展的新看法,转而强调苏联必须采取强硬态度,中央主席团再次“一致表示同意”。10月28日上午,赫鲁晓夫又召开会议讨论对策,整个会议只有赫鲁晓夫一个人在讲话,其他人都保持沉默。最后,会议确定接受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苏联撤出导弹的妥协建议。以上现象突出说明了 A.苏联领导层团结和谐 B.在古巴导弹事件中的苏攻美守

C.苏联政府决策机制高度集中

D.赫鲁晓夫破坏了斯大林时期开创的党内民主

10.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下列选题中正确的是

A.评中美关系的解冻 B.论两极格局的形成 C.论欧盟的崛起与东扩 D.谈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1.西汉《盐铁论·水旱》曰:小铁匠们“家人相一,父子戳力,各务为善器??农事急,鲩远衍之

阡陌之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贷??民不弃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文中的“小铁匠们”属于 A.家庭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私营手工业 12.汉代大学者班固的《西都赋>描绘了长安的繁华,“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

人不得顾,车不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文中的“九市”指的是 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式市场 B.工官监督的草市

C.国家统治中心的都市

D.早晚开张的晓市、夜市

13.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

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14.汉高祖刘邦想废太子(吕后所生长子,即汉惠帝刘盈)而立戚姬之子如意为新太子。御史大夫

周昌说:“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极力反对汉高祖废太子的原因是

A.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威权 B.坚守御史大夫谏议之责 C.维护传统宗法继承制度 D.根除影响汉政权稳定的隐患

15.杜牧《上李 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民间集市在江淮出现 ②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草市税是国家重要收入 ④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A.①② B. 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郭守敬认为“历之本在于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反映其思想的行动是

A.发明制作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 B.根据实际测量绘制了《禹贡地域图》 C.首次使用科学的方法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D.创制简仪、高表,主持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 17.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该事件是指

A.在中国兴起太平天国运动 B.卢梭发表了《社会契约论》 C.在法国发生巴黎公社革命 D.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 25.对右图反映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揭示教皇的荒淫无度

据上述评论推断此书最有可能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天演论》 D.《变法通议》 18.老舍在创作《茶馆》时指出:“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根据所给的茶馆中的人物语言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宋恩子:“民国好几年了,怎么还请安?你们不会鞠躬吗?”

崔久峰:“做过国会议员,那真是造孽呀!革命有什么用呢,不过自误误人而已!” A.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了一些改良社会风气的法令 B.中华民国成立后封建习俗被彻底废除了

C.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成果有限 D.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者丧失了革命信心 19.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和资本日益走向集中。这种变化有利于:

①克服经济危机②提高生产率 ③改进技术 ④公平竞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20.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

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21. 1963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说:“首先必须要有个欧洲啊!现在对美国来说是很惬意的。有一个法国、一个德国、一个意大利和一个英国,而美国可以利用他们来相互反对??”。这表明当时他意识到要

A.实行西欧统一自主的政策 B.彻底消除西欧国家间的矛盾

C.启动西欧经济一体化进程 D.确立法国在西欧的主导地位

22.《史记·商君列传》中关于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其中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法家思想、道家思想 D.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

23.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24.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

B.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C.应出自天主教会之手

D.揭露人性的虚伪贪婪

26.一位传教士将他描述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家。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的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他”应该是

A.林则徐 B.洪秀全 C.张之洞 D.郑观应

27.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独有

B.计划经济体制是各国经济改革的必然选择

C.计划经济体制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D.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曾经并正在发挥作用

28.某学者在评价中国17、18世纪时的科技时强调:“在中国,技术的发展跟不上科学的发展,它在原地踏步。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无疑是中国的□□□,不必发明机器来节省人力。它是由地方性

的人口过剩产生的贫穷的永久性受害者。”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你认为空格部分最合适的内容应该是 A.小农经济自给自足 B.人力资源太过丰富 C.专治体制腐朽僵化 D.商业发展缓慢迟滞

29.美国学者史景迁在《追寻现代中国》的序言里写道:“从1600年以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命运,就和其他国家交织在一起了,不得不和其他国家一道去搜寻稀有的资源,交换货物,扩大知识”。导致

上述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A.中国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该学者不了解中国历史

C.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D.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推动

30.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作用的。这些偶然性的自身自然地归到一般发展的过程中去,同时为别的偶然性所补足。但是加速和推迟就非常有赖

于这样的‘偶然性’,其中包括着那些一开始就站在运动前头的人物的性格的‘偶然情况’”。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偶然性的解读正确的是 A.个人性格鲜明体现历史的偶然性 B.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C.

偶然性可以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 D.偶然事件增强了历史的神秘性质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建人在清代广州成为全国唯一对外通商港后,便与广东商人合作、参与公行贸易,

共同分享在中外贸易中所获得的巨额利润。

香港开埠以后,来港经商的福建人亦逐渐增多,他们多以经营家乡土特产转口、售卖药村和船务,并集中于港岛中上环的文咸东、西街,永乐东、西街一带,又称南北行街。香港开埠所产生之影响,使闽商过去依赖澳门转移香港去扮演中介角色。1871年.大北电报公司铺设香港经厦门至上海之间的电缆,间接刺激了厦门对外贸易的发展。加上来往香港、厦门、上海交通航线逐渐发展,香港厦门的贸易额亦随之丽增加,香港遂成为出口福建茶叶的重要中转地。

材料二 起源于福建金门,由陈国梁、陈世望父子在日本长崎经营的寨益号,在二十世纪初崛起,,成为活跃于亚洲的专门从事国际贸易的商号。在泰益号的交易网络中,绝大部

分与之买卖的人都是福建商人,对自我族群的依赖性极高。从现存的资料显示,于1920至1930年代与香港交易的华侨商号几乎全由福建人经营,并且都是旅港福建建商会的成员。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中后期,日本为推行明治维新,实行“殖产兴业”,大力发展海外贸易,香

港虽被认定是发展商贸的一个重要基地,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取得满意成绩,相反日本

于香港开设的商号先后一一倒闭。当时日本驻港领事铃木充美曾归纳日本未能成功拓展香港市场的原因:第一,香港的华商团结力极强,外人无法插进;第二,在港日商欠缺足够的资本,容易倒闭:第三,香港的华商通过在日本的华侨直接与日本的制造

商联系,因而不需要在港的日商作中间之交涉。

材料四 福建商人于海外??比较融入当地社会,与本土妇女结女结婚,维持“多头家”:在

移入当地社会后,与当地统治者合作、如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澳门的葡萄牙人、巴达维亚的荷兰人,福建入于海外各地甚可称得上是“商业合作群”。??闽商得到曾

打击元朝势力的巴斯和阿拉伯商人协助,他们虽然逃亡东南亚、但在闽南留下他们的

后裔,由于能够融入当地社会,对日后福建海外商网的恢复有极大的帮助。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培德《香港的福建商会和福建商入网络》

回答:

1)闽商“参与公行贸易”反映了清政府当时推行什么政策?简要指出该政策实施的目的及影

响。 (6分)

2)据材料一、二、三,,归纳闽商发展的相关信息。(6分)

(3)据上引材料,分析促成闽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及闽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6分)

(4)据上引材料,指出闽商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精神。(3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即使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已是需要民主政治的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有一个皇帝,这

是不必再说的。但我们也不该单凭我们当前的时代意见来一笔抹杀历史,认为从有历史以来,便不该有一个皇帝,皇帝总是要不得,一切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只要有了一个皇帝,便是坏政治。这正如一个壮年人,不要睡摇篮,便认为睡摇篮是要不得的事。但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前言》材料二 路威在《文明与野蛮》一书中提出了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两难:“人类老是在两个交

替办法之间翻来覆去。有时候他要想建立秩序,有时候他渴望自由;把秩序和自由合而为一,似乎在他们的力量之外”。而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尽管要真正达到秩序和自由的完全契合是相当困难的,但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却必须是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材料三 与其他国家一样,英国的历史也充满斗争;所不同的是,斗争的结果在英国不像在其

他国家那样一方吃掉另一方,或一方完全压垮另一方,而是双方在斗争中自我更新,最后融合成一种新文化。这就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英国发展方式就体现着这种斗争相融的特点。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四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

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

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

((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请回答:

(1)结合秦朝有关史实论证材料一所述“在婴孩期,让他睡摇篮,未必要不得”的观点。(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美国是如何做到“政治文明建设就是试图实现秩序和自由两者的契合”的。(5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革命是“传统与变革的融合,是历史长河中的协调之路”的理由。(4分)

(4)依据材料四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你是否同意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请阐述理由。(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2分)

享题库为大家提供的高二历史寒假作业答案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

扫码关注"享题库",即可获取答案。

或关注"享题库" 回复:1014283

关注 享题库 获取最新考试题库